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激情岁月
发布于:2021-01-06 10:03:41
康力,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从小跟姥姥生活,喜欢唱歌跳舞,特别是秧歌扭得好。1948年参军加革命,在文工团从事演员工作,曾参加过华北解放战斗。1952年10月由河北省调到志愿军六十九军119师文工团,成为部队的一名文艺战士,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她的另一个角色还是卫生兵。那时,战场上缺医短药,她在给伤员包扎伤口的同时,她就唱革命歌曲,就想着能减轻点受伤战士的伤痛。
文工团根据战士们英勇作战的感人事迹,编排了大量节目,她和大家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部队战斗前沿为志愿军将士演出。
当时的朝鲜战场,生活环境很艰苦,前沿阵地与后方一样,都是战场,敌人的飞机随时来轰炸,一批又一批地攻击我方阵地和后方。文工团和部队战士们一样,住的也是狭小潮湿的防空洞。平时都渗水,被子上滴水了,也不能拿出防空洞晒,如果一旦敌机发现就会带来一场狂轰滥炸,所以,睡湿被子是常有的事儿,有时缺水时几天都不洗一回脸。一次,她们到前线演出行进途中,一发炮弹在康力不远处爆炸,当时就把她炸晕了,耳朵被震聋,如今康力一直戴着助听器。
1954年朝鲜停战,她戴着“朝鲜解放纪念章”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康力转业随丈夫转战支援到新疆工作,先是当了18年的音乐教师,后调入乌鲁木齐市工人文化宫从事职工文化宣传工作。目前,她身体硬朗,虽已离休多年,但只要有空,都会到文化宫义务为市民排练节目。她说,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选自《工人日报》,记者吴铎思 通讯员景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