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记事:石各庄的变迁
发布于:2021-01-05 15:38:54
从姜各庄镇北满庄村东路口北行,沿满石路经桥头大庄村、后梁庄村、新庄子村,过三座院王庄、刘庄、杨庄约10里左右路程,再过一道纵贯东西的滦河大坝,就到了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石各庄村。
石各庄村位于滦河河道以南,由新庄户、西地(又名八家子)、赵岗子、西关几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计304户,839人。西关和赵岗子离河岸最近,均不到两华里。生产队时期,新庄户为一、二生产队,西地为三生产队,赵岗子为四生产队,这四个生产队组成石各庄大队,生产队解体后改称石各庄村。西关原为独立的生产大队,生产队解体后改称西关村。2016年联村并建,西关村并入石各庄村。
石各庄居住人口最多的是新庄户,达400来人。虽然在县志上没有石各庄村形成的记载,但说它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存在也并不虚言:相传在赵岗子庄东,原石各庄小学处有一个坨子坟,庄南有个先立坟,坟地周围黄沙堆积遍生草木(也有住户栽植灌木以防风固沙),地势极高。据说曾有一位齐姓的武状元(齐大勇)葬于先立坟。又言“西关”为古城关口,原来石各庄一带均为古城所在地,与现在的昌黎县石各庄村是一个整体。而当年的滦河河道是在现在的北满庄、贾滩小学一带,一直通到姜各庄镇庄头村,再经现在的林场入海。清光绪九年,即1883年(一说光绪十二年),一场洪峰流量每秒35000立方米的特大洪水使得滦河下游迁安、卢龙、滦县、昌黎、乐亭五县受灾,受灾人口达16.4万。乐亭县境西滦河闭塞,滦河主道沿乐亭城东一线东流,滦河两岸村落“塌河”无数,主河道肆意改道,由原来的董庄改道北徙,向石各庄村中部汹涌冲刷,雷霆万钧,泥沙俱下,石各庄被拦腰截断,大水咆哮奔流,自莲花池附近入海。西关所在的一部分缓坡又被大量泥沙堆积,地势渐高。主河道水流湍急,而在这里却形成洄流,流速平缓。从航拍高清地图上看,滦河河道进入乐亭县境,沿西南——东北方向伸延,到石各庄村西关和赵岗子处变成左右两道“细流”,一道转向西北,一道转向东北。枯水季节两道河水之间的中部显露一道狭长的“沙洲”,雨季沙洲隐没。而过了这段,河道便又合二为一,以弧形转向东南。难怪滦河至此水流不畅,淤积沙岸缓坡,日久弥高。但此后历次洪水此处均未发生“塌河”险情,西关便成为石各庄村的前沿,石各庄的另一部分却被大河切割开来,在河对岸与之遥遥相望,成为昌黎县的石各庄村,与我县石各庄同名。其后,西关、赵岗子、西地、新庄户几个自然村落逐渐人丁兴旺,生产、生活秩序井然,一直保持至今。1962年大水,石各庄村村西、村南的村庄、农田均被淹没,人们纷纷爬上房顶避难。西关庄西北处的激流被冲出一个深达数丈,底接泉眼暗流的巨坑“大汀”(“汀”音“庆”)。而因地势较高,石各庄村前村后四面环水,村庄却像孤岛一样稳稳伫立。几十年间,人们在西关附近河滩修整土地,常常会从沙底挖出大量“长城砖”,成为石各庄村久远历史的有力佐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昌黎县石各庄村的村民还经常来“坨子坟”“先立坟”两处坟地上坟。齐姓人家还曾派人来石各庄“寻根”,证实两岸居民、两处齐姓家谱源出一脉。
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各庄村民利用丰富的淡水资源,修建灌溉渠道大量种植水稻,年年丰产。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村民逐渐废弃灌溉渠道,开始种植粮食作物或进行狐、貉、貂养殖等多种经营,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只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滦河水畔大坝以内,总有一种莫名的危机感、恐惧感。石各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建有石各庄小学,一至五年级全部设班,学生人数最多时有近百人,直到2003年撤并到苇场小学。村里的孩子们读书都比其他地方的刻苦,潜意识里,孩子们都有“好好念书,将来走出这里”的意志。由于基础知识学得扎实,每年考上大学继续深造的都很多。据初步统计,自恢复高考以来至今,石各庄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多达200来人。
多年的水患频仍,让百姓苦不堪言,更令当地政府时刻牵肠挂肚,寝食难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部署滦河治理工作,不断局部疏通河道,加固河堤。1977年,乐亭县发动全县人民兴修水利。姜各庄及周边人民公社社员群起响应,仅石各庄以东地段就有万余人修建滦河小围埝(大坝),当时全乡民工集中到石各庄村边,称“出外勤”。每个出外勤的单位都有专人管理吃住,常驻在工地上。每天,劳动现场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人们干劲冲天,劳动号子此起彼伏。人们从大坝两侧就地取土,车拉肩挑。到1978年夏雨季到来之前,乐亭县境内的所有滦河大坝全部加高加宽,修整完成。
石各庄村是位于滦河坝内的村庄。为防止水患,修建大坝之前,县里就为石各庄村制定过搬迁方案,但因石各庄村村民故土难离,加之搬迁条件不成熟,最终作罢。其后又多次提及未果,一晃儿就过去了40多年。
2012年8月,我县遭遇了大洪水,河水暴涨,水面距大坝顶端才剩一尺多高,大坝多处“管涌”,险情不断。幸亏有人民子弟兵和当地干部群众奋力抗洪,成功封堵,姜各庄镇政府全体干部冒雨上阵,又将石各庄村800多名群众全部撤离村庄,安置到姜各庄初中和桥头小学、苇场小学,妥善解决食宿,幸而有惊无险,赢得抗击洪涝灾害的重大胜利。
此后,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多次申请河道内村庄防洪安全治理纳入国家相关规划。2018年,省水利厅启动河道内村庄防洪整治实施方案。6月21日,县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乐亭县石各庄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2019年1月,制定了《乐亭县石各庄村易地搬迁项目实施计划》。经过层层讨论,自下而上制定下发了《乐亭县姜各庄镇石各庄村易地搬迁工作实施方案》。
听到村庄要整体搬迁的消息,望着祖祖辈辈一直生活的地方、一草一木,每一寸土地,朝夕相伴的村落、街道,熟悉的家园,石各庄多少人寝食难安,辗转反侧,夜不成眠。是去是留,牵肠挂肚,多少人强颜欢笑,暗地里却在暗暗流泪。毕竟自己生命的根在这里,人们洒下了太多的汗水,播下了希望和美好期待的种子,收获了太多的幸福,血脉相连,故土难离啊!
姜各庄镇政府干部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紧锣密鼓,不分昼夜地苦干,深入石各庄村,向全体村民讲清相关政策,明确此次搬迁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属于公益性搬迁。原有承包和村民自主开荒的土地保持不变仍由村民经管;对拆除完成的原村址土地复垦,力争打造高标准农田并交村集体。
顾虑打消了。石各庄人是坚强的,更是明智的。他们深知: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搬迁和补偿多少的问题,而是国家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的需要,也是实现滦河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阵痛过后,他们做出了艰难的选择:支持政府的决定,同意搬迁。
项目由省水利厅部署,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按照以房换房的原则,采取货币补偿和房屋置换两种方式,由搬迁群众自愿选择,其中货币补偿标准参照新房建筑安装成本,按照置换面积每平方米2000元发放。为了弥补村民搬迁过程中的其他损失,按房屋应置换面积每平米补贴180元(如一般三间可置换住房96平方米,可获补偿款19.2万元,协议达成时限内每户奖励2万元,该户可得搬迁款21.2万元)。搬迁工程完成后,将原有围埝(大坝)加宽、加固、加高,增强抗洪能力。将村庄原址平整到周边滩地高度,保证滦河泄洪通畅。概算总投资1.24亿元,均由县级财政筹集。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搬迁时间紧、任务重。3月4日确定施工单位(唐山市城市建筑工程总公司),3月10日进场施工。3月7日、4月5日、8月2日,县委书记张福林和多名领导多次亲临石各庄村和新址建设工地检查指导工作,要求全面做好搬迁工作,保质保量高标准完成任务。新村按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施工,建高标准平房住宅、村委会办公楼,配齐水、电、路、气、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村民中心、卫生室、村民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
经反复研讨、磋商,石各庄新村村址选在滦河围埝南侧,姜各庄镇三座院杨庄村东北,此处距旧村最近仅670米,既满足了防洪安全需要,也兼顾了群众农业生产的需求,方便了群众的生活。91户279名村民选择房屋置换,同意搬迁新居,另外213户560名村民选择货币补偿。从全县各地购房安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到6月29日,新村主体建设,内外装修基本完工,水、电、暖设施完备并实现了新房分配,30日,91户村民顺利入住。
原石各庄村不存在了。但滦河岸边的萋萋苇草,粼粼河水,水边嬉戏玩耍的顽童,打鱼摸虾的年轻人以及石各庄那几座秀丽小村庄的影子,连同几代人所有美好的记忆都挥之不去,时光的烙印永远留在人们的心底。而石各庄新村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诞生也让人怀旧的心情得以平复,得以宽慰。相信在县领导的关怀和惠民政策扶植下,石各庄新村必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收入,提升幸福指数,成为全县振兴示范和致富小康的典范。
(作者公绍存,退休教师)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