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记事:迎着洪峰察灾情
发布于:2021-01-05 15:42:15
1977年汛期,乐亭县迎来了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洪峰。由于受地震影响,滦河下游河道部分河段河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凸起,使河道行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原本设计抗洪能力5000立方米每秒,实则抗洪7000立方米每秒的防洪围埝,震后大部受损,当洪峰达到3400立方米每秒的时候,就出现了漫溢现象。根据汛情预报还将有更大的洪峰到来。滦河围埝保护着乐亭县姜各庄地区4万群众、10万亩良田和大量财产。
为了乐亭县姜各庄地区4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合理确定滦河下游防洪治理方案,时任唐山地委(与秦皇岛同辖)副书记董静华、唐山地区农业办公室主任赵乃志一行,迎着洪峰、冒着细雨来到乐亭。在时任亭县委副书记高春元等领导培同下,到乐亭县受洪灾最严重的姜各庄地区察看灾情。
乐亭县姜各庄地区位于乐亭县的东北角,东濒渤海,滦河在距其入海口18公里处分成两支,即北支大滦河,南支二滦河。两条滦河紧紧的环抱着姜各庄4万同胞和近10万亩农田。到了汛期,姜各庄地区实质上就成了一个孤立的大沙洲。大滦河是乐亭县和昌黎县的界河,由乐亭去昌黎、抚宁、秦皇岛方向,姜各庄是必经之路。当时是一条泥土公路,路基较高,公路两侧是1米多深的边沟。二滦河和大滦河分别建有用木板搭起的公路便桥,每到汛期来临之前,桥面上的木板临时拆除,汛期过后再重新搭建。汛期来往行人和车辆都要通过摆渡过河。此时的姜各庄地区在大滦河和二滦河的环抱中简直成了一个孤岛。
这次董静华书记一行,由乐亭来姜各庄的时候,二滦河的水已经漫出河槽,岸边低洼地带河水开始窜流,并且不断上涨。上午10点钟左右,董书记一行车辆来到胡家坨公社所属的黄口渡口。渡口本来就是人们经常汇集的地方,特别是防汛期间,堤坝上防汛的民工、县直机关单位支援防汛的队伍,以及附近各村的闲散人员,听说唐山来了大领导要过河,一时间渡口附近简直是人山人海。河边长大的人们,对摆渡过河就像家常便饭,可这次是地区和县里的领导顶着洪峰过河,就显得格外稀奇。
黄口渡口河道直顺开阔,河水虽然已经出槽,但却没有大的波浪和旋流,为了安全起见,所有车辆都没有上船,只是相关人员一起登上了该渡口一条最大的平板木船。10点半左右,木船顺利抵达北岸姜各庄属地。
姜各庄工委的领导,早已做好了迎接董静华书记一行的准备。工委书记苑新民、战备营长雷景富到渡口接应,工委副书记任蔼堂、张月琴以及姜各庄工委所属四个公社的书记和相关人员,均在工委大院等候。
姜各庄工委驻地距离渡口约五六公里,全部泥土路,需要安排车辆接送董书记一行。当时姜各庄地区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就是小四轮拖拉机,也就是群众常叫的小狗车。该车基本没有减震性能,加上行驶在泥土路上,颠簸地非常厉害,为了减轻颠簸程度,特意在车厢斗里放入了一层厚厚的稻草。就是这样把董书记一行接到了姜各庄工委大院。
11点左右,董书记一刻也没有休息,立即召集等候在工委大院的副书记任蔼堂、张月琴和下属四个公社的书记,以及抗洪抢险救灾的相关人员,进了简短的座谈。为了抓紧时间,中午提前开饭,主食是大米饭,只有一个菜是猪肉炖粉条。所有人员各自端着饭菜蹲在屋檐下、墙角处或是通道里就餐。
中午12点半左右,开始登船,此时洪水已经涨到了工委后门十几米处的公路边沟里。由于木船窄小,容不下那么多人,多数人员仍然留在工委院内。乘船前往的只有地委来的领导4人,还有一位唐山劳动日报社的记者,县委领导3人、工委领导3人,东道主姜各庄公社书记孙荣1人,桥头公社书记李素文在抚宁县某公社任职时,董静华正任抚宁县委书记,因为老上下级关系,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李素文自然要陪同董书记一同前往。
大家都上了小船,撑船的姜各庄高中领导赵子东老师就叮嘱大家:请各位领导坐好,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大家都不要站起来晃动,请大家放心,这样的水深水流就是发生了意外,我也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赵子东老师说这些话是有针对性的,因为临行前到任不久的姜各庄工委书记苑新民说他是一只旱鸭子,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一见水就发晕。赵子东老师是在滦河边长大的,水性特别好,以往大滦河水满槽的时候,经常在两岸游来游去。唐山地委农办主任赵乃志也鼓励大家不要紧张,这点小水算不了什么,就当是一次水上旅行,让大家放松心情。赵乃志也是姜各庄人,他是在二滦河边长大的,水性也特别好。他在姜各庄公社常庄大队当书记的时候,曾在二滦河水平槽的时候,连夜到河对岸的自然村传达毛主席的重要讲话,还曾因传达毛主席最新指示不过夜,受到县委的表扬。我当时也在想,要是真的发生什么意外,有我们三个人在,是能做到平安无事的。
因为是在被淹没的农田里行船,地面高低不平,水深不一,大型木船不能行驶,只能用小木船沿水沟、洼地、公路边沟前行。民间摆渡没有特别小的木船,正巧我所任教的姜各庄高中,因为去校办农场途中有一条小河沟,师生们经常在早春、晚秋季节没早没晚的涉水去农场劳动。学校领导(当时没有校长的称位)考虑到师生利益,特意造了这条适合浅水通行的小木船,建完后小船还没有下水,正放在学校院子里。工委领导早知道这件事,就和学校领导联系调用了这条小船。我当时在姜各庄高中任政治课教师,学校领导赵子东老师特意安排我做他的助手执行这次特殊任务。
按照计划选择适合行船的水路向大滦河主河道驶去。从工委北门沿沟向西逆水而行,行至姜各庄五村村西向北、再由村北向东行至三村村北,再由三村北向南行至村东,驶入通往昌黎的公路边沟,顺沟向北直通大滦河河岸。沿途高低不平,有水沟、有洼地、有房屋、有农田,此时所有的地貌特征都定格在一个水平面上。当小船行进在村边洼地时,几根7米半高的低压电杆,顶端只剩下1米多高露出水面,记者随即拍照了这个场景,赵乃志主任风趣地说,你若是把这张照片在地委会议上一亮,会把参加会议的人弄懵了,人们一定会问,这是哪里发这么大的水呀
小船顺着通往昌黎的公路边沟,稳稳当当地前行。被水淹没的农田,因为地面高度不平,农作物的品种不同,被水淹没的程度不一样,有的没了顶,有的没了腰,有的只是窜了垄台,公路路基高的地段还没有上水,有些水鸟不时的从头上飞过,望着这难得一见的壮观场景,要不是救灾情急,真值得仔细地欣赏一番,可是无情的洪水完全剥夺了大家观光赏景的心情。也不知道是天公作美还是更加重大家沉重的心情,在淡淡的阳光下还不时的落下淅沥小雨。
在距离大滦河主河道约200米的地方,有一条防风林带形成的沙坝直通主河道。大家在这里下了小船,踩着沙坝向主河道前进。这时河水冲击的轰鸣声和河岸塌落的拍水声交织在一起,真的让人有一种恐惧的感觉。向前行进了约七八十米,就看到由于河道弯曲和防风林的阻碍,河水卷起1米多高的狂浪,那种气势简直让人毛骨悚然。还不时的看到一排排树木和庄稼塌落,溅起几米高的浪花,随着发出撕心裂肺的声音。当领导们缓步前行到距狂涛巨浪约五六十米的地方时,赵子东老师说:请各位领导不要再往前走了,因为前面的土质疏松,每次塌落都要掉下几米田土,经过长时间浸泡的沙坝也有大面积坍塌的危险。董静华书记指着沙坝顶端树木阻水卷起的狂涛问赵子东老师:“像这样的急流大浪,你的小船能过得去吗 ”赵子东老师毫不犹豫地说:“要是在非过不可的情况下,我一个人在船上是可以冒这个险的,如果船上还有其他人,特别是有像您这样的领导,我是万万不可能冒这个风险的。”
董书记看着防风林带阻水卷起的狂浪、看着岸边一块块塌落的农田、听着洪水咆哮的轰鸣,也望着河流对岸不远处被淹了半截的大片树林,陷入了沉思。此时,在他的心目中,也许一个初步治理滦河水患的方案已经形成。
我们的小船一个小时后顺原路返回,在工委大院等候的所有领导和有关人员,看到小船安全返回,一个个如释重负,放松了心情。董书记等领导一下船就走进工委会议室,立即召开会议。根据实地查看的情况,和在小船返回途中,各位领导形成的共识,会议很简短。结论就是这次灾情严重,受损情况要尽快统计上报;这次灾害即是天灾也有人为因素,为防风固沙植树造林,阻碍了河道行洪能力;地震后防洪围埝不同程度下沉,降低了防洪标准。当场确定两项治理措施:一是洪水过后,立即进行河道清障,铲除河道内的所有树木。二是来年汛期以前完成防洪围埝增高加固。
李素文书记任职的桥头公社,河道清障的任务最重,作为董书记的老部下,当场表态,洪水过后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彻底清除河道里的树木。结果也是桥头公社河道清障最迅速、最彻底。
1978年春,唐山地委统一规划,沿滦河、二滦河修建了防洪堤坝和围埝。建成后当年抵御了675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在此基础上,随着以后的几次加固,又抵御了几次更大的洪水,多年来使得100多个村庄、10多万亩农田免受水患。
(作者刘庆田,退休干部)
告示:
乐亭文化研究会电子邮箱ltwhyjh@sina.com
乐亭文化研究会博客《乐亭牵情》
欢迎留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