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情报第十一期----注意监测查治草地贪夜蛾
来源:乐亭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 作者:鄂建园 发布于:2022-07-14 18:04:33
草地贪夜蛾,又称秋黏虫,是一种联合国粮油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该虫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能力高、暴食危害重、防控难度大的特点。该虫以危害玉米最为严重,还可为害水稻、小麦、高粱、番茄、辣椒等80余种植物。
据省市通报:7月11日下午,在丰南区钱营镇李毫子村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虫龄2-5龄,田间零星分布,多为1-3株为主的被害中心点;发生较重地块约3亩,多在地边地头,虫株率达80%。发生地块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较常年明显偏早发生。
当前,我县夏玉米正处于拔节期,即将进入小喇叭口期。鉴于当前形势,县、乡各级农业部门、农业技术人员要高度重视,加强监测踏查,加密监测次数,加大调查范围,确保及时发现、应对有力。一旦发现情况要立即上报县农业部门。要广泛发动专业化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农民等开展拉网式普查,力争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地块,确保组织到位、监测到位、防控到位,保障秋粮生产安全。
识别特征:
成虫:翅展 32-40 mm。前翅灰色至深棕色,雌虫灰色至灰棕色;雄虫前翅翅面上有呈淡黄色、椭圆形的环状斑,环形斑方有一肾形斑(雌雄不明显),翅外缘有一明显的近三角形白斑,后翅银白色。
幼虫:6个龄期,偶为5个。初孵时全身绿色,具黑线和斑点。生长时,仍保持绿色或成为浅黄色,并具黑色背中线和气门线。老熟幼虫体长35-50mm。典型特征为:头部具倒白色或浅黄色“Y”形黄色纵条纹、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
危害症状:在玉米上,低龄幼虫多在夜间为害,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高龄幼虫为害造成叶片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或将整株叶片吃光,严重时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此外,高龄幼虫还会蛀食玉米雄穗和果穗。
防治措施:低龄幼虫是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药剂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喷雾防治,如茚虫威、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高效低风险农药;生物药剂可选用白僵菌、Bt、核型多角体病毒等。注重交替轮换使用,科学安全施药。注:要严格按照药剂标签(说明书)使用。
注:使用完毕的农药空包装要经过3次充分清洗后带离田间,交回农药经销门市或村回收桶,避免污染环境。